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的到来,对高层次工科人才的需求越发紧迫,宁波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高校,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创新“科教+产教”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新格局,增强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学校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等11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省本科院校中连续3年名列前八,在2016—2020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位列第187位,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四名,成绩背后充分体现了学校长期以来对“科教+产教”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坚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明确方向,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
方向对了,路途才不会遥远,学校结合人文社科项目专项“面向2035的建筑与交通工程领域新一代现场工程师培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科教+产教’双融合模式设计与实践”、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科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等先后完成的10余项国家级别、省级和市级教研课题,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层次,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教学体系中地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定位。同时,结合“两个满意度”调查,全面深入地研究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需求及毕业生在就业后的自我能力评定,明确“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能力。
以此为遵循,学校创新构建“科教+产教”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科研和项目、教室与工地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让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供给优势。
实施“导师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东部新城是宁波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的新中心,上下班早晚高峰期经常堵得水泄不通、寸步难移。宁波市公安系统和建筑与交通工程中心合作寻求科学有效的“治堵药方”。交通工程专业导师郝海明带领12名学生承接了治堵项目,深入调研,借助手机实时信号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开出增加定制公交线路、精细化交通信号组织、扩充路网通行能力等“妙手良方”。方案实施后,交通拥堵指数明显下降,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生活。
导师带着学生出入项目现场、完成项目是导师制的生动写照。学校在试点专业为本科生在学期间全程配备导师,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专业学科竞赛、专业素养训练等方面的指导工作,确保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和连贯性。“导师制”有4个特征:全周期——本科生从大一开始直到大四都有导师进行指导;双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相联合的模式,确保对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指导;全覆盖——试点专业学生全覆盖,实行全员“导师制”;多样化——以“导师制”为基础,通过开设“小课”、实行创新学分等方式,导师指导模式多样化。自实施“导师制”以来,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升学深造的意愿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升学率不断攀升,近3年均在40%以上。
项目化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学校在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实际的项目作为知识和能力传递的“单元”。项目化教学以实际项目带动学生主动去学和做,学生的参与度高;除了设计方案外,结合理论去处理问题,将所学融会贯通到实践中去,学生既能提高设计能力又能在亲身体验中了解项目流程,不仅认知会更加完善,而且以后真正进入到这个领域后,适应能力也会比较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的工程应用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真题真做”即所有的实践环节项目都是从实际项目中来,并以项目制进行考核;“一贯制”是指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以项目牵头,实行“课程设计—学年设计—毕业设计”一贯制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环节,重点强调“成果转化”,即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项目尤其是应用研究类项目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
勇担使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升华
服务社会是高校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学校的价值体现,更是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
学校建有建筑与交通工程中心,该中心为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开展创业创新训练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促成教师与工程中心的工程师通过科研合作,将指导学生开展应用研究,并将应用实践整体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工程师的产值考核,从而提高了联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建筑与交通工程中心常年为浙江乃至外省的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连远在祖国南端的海南省交警总队和琼海市公安系统都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与建交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助力海南省交通组织规划“打通任督二脉”,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交通优化方案“梳理经脉”。学生直接参与能力练兵场实战,教师将项目经验凝练成为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生动的内容和素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自“科教+产教”双融合模式实施以来,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毕业前创新能力强、毕业时就业质量高、毕业后发展后劲足。
近8年来,学校围绕“科教+产教”双融合人才培养成果,陆续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承担人文社科专项(教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等教改课题近10项。学校2014年成为首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2015年成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示范试点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位居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前列。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门作为3所典型高校点名称赞,数十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两会”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31日第06版;作者:张水潮 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