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倒推人才培养定位

2021年08月25日 15:11        点击:[]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校,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武科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宽口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面向多样化人才需求,构建具有武科大特色的“四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拔尖创新、卓越应用、复合应用和高素质应用”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差异化培养,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与供给能力。

一是构建具有武科大特色的“四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武科大以强化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设计并实施“香涛计划”“3+1+2”“3+1+X”和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及材料类国际化英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为依托,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强化“新、智、交、融”赋能,依托辅修学位、“传统专业+”和“微专业”等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通过实施大类招生与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前沿课程,强化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措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武科大本科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升学率达30%以上,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是紧跟时代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武科大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传统专业课程的融合为切入点,不断加强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优化重构课程体系。近年来,武科大启动了“物流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传统专业+”改革试点,在传统辅修专业的基础上,将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进行整体性设计,实现课程和教学安排的有机融合,丰富传统专业改造升级路径。还开设了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微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跨专业课程、前沿技术类课程和通识教育类课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打破专业、学院限制,学生依据兴趣和自身发展自主修读。以上措施拓展了传统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优化了学生知识结构,有效提升了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是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培养模式,设计并实施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自主学习路径

武科大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线,全方位推进大类招生和培养,打破专业、学院限制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建立假期课堂,“十三五”期间共有2万余人次参加了假期课堂学习;在全国高校率先进行“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由双考、自主选择”的大学英语修读模式改革,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高效规划自身学业进程,有效提升了学生自我规划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是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内涵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不断优化“模式—专业—课程”链建设

经过多年持续性建设,武科大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效显著,10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2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6门,3个项目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是以基地建设和学科竞赛为重点,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武科大构建了“114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一院一基地”“一院一赛事”,加强“校地结合、校企联合、部门融合、师生配合”的“四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强化以“双创”课程为基础、讲座培训为补充、项目训练为依托、创业实践为载体、科技竞赛为重点的“课程+讲座+项目+创业+竞赛”的“五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近5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和科技竞赛奖励3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别及以上奖励1600余项,“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大赛国家级别奖项28项、省级102项,获奖学生达1.2万余人次,学生参与及获奖数量与“十二五”相比均实现了翻番。武科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82位,2020年名列67位,位于湖北省属高校前列。武科大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和湖北省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的建设,武科大已经构建了“四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立足新时代的新要求,通过成立香涛学院和本科生院及推出香涛计划2.0人才培养项目等具体措施,不断改进和优化培养模式中出现的新问题,全面推动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8月25日第04版;作者:倪红卫 张志清 程光文 陈东方)

上一条:教育部:坚持稳中求进 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下一条:北京师范大学:“重心下移”激活二级学院办学活力

关闭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黄河南路399号 邮编:223800

版权所有@欧洲杯线上(买球)官网welcome登录入口-UEFA EURO 2024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