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三个对接”推进服务地方工作提质增效

2024年03月20日 09:11    高峰,李文喜    点击:[]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型发展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020年,枣庄学院参与起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试行)》,将服务地方作为其中10个一级指标之一。近年来,学校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合,加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服务,服务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专业对接

提升人才供给精准度

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增设、停招、改造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打造与地方产业体系“门当户对”的学科专业体系。2021年以来,新增8个本科专业中的7个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现有70个本科专业中,58个与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密切对接。根据鲁南四市特别是枣庄市新能源、煤化工、生物制药、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遴选了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3个学科予以重点建设。2023年,学校投入2.6亿元,新建110个高性能实验室,为精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基础保障。

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人才供给的精准度。联合欣旺达、精工电子等34家锂电企业成立枣庄市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暨枣庄学院锂电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发展共同体,开展“锂电精工班”“欣旺达锂电卓越工程师班”等定制式人才培养,提高人才供给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目前,学校已建成现代产业学院17个,其中省部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以每年10%的枣庄生源,贡献了22%的留枣就业率。

强化人才对接

提升服务地方支撑力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聚集地、创新策源地作用,连年举办博士论坛,为区域产业体系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目前,学校有国家高层次人才14人,数量居全省同类高校首位。组织优秀干部、青年教师全职到企业挂职培训研发,既摆脱了学校高层次人才科研工作“不接地气”的窘境,也破解了企业“留不住人”的困境。与枣庄市科技工作主管部门联合开展“科技副总”挂职行动,面向全校遴选优秀青年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45人、骨干教师355人,组建8支高水平专家团队,到枣庄市有需求的相关企业挂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学校27名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中,有18人与当地行业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学校杜辉教授因与吉利欣旺达、鲁南大数据中心等合作成效显著,荣获山东青年五四奖章;以德国洪堡学者王坤鹏教授为带头人的“锂电新能源材料”科研团队,在与精工电子等锂电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件,授权5件,王坤鹏因此入选泰山学者产业领军人才、“启明人才计划”和国家高层次人才。学校益康制药研究院团队的20余名博士深入益康集团开展校企联合攻关,立项学校首个经费逾1000万元的横向课题,目前已有7件产品进入中试,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强化机制对接

构建城校融合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先后出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服务和融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工作方案》,形成融入地方发展的政策合力。紧跟枣庄市发展战略,制定《枣庄学院助力枣庄市“工业倍增计划”行动方案(2023—2026年)》,提出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技术转移、协同育人等5个方面19项服务举措,全力服务枣庄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与枣庄五区一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学校部门对接政府部门、学院对接行业、教师对接企业、科研对接生产”的良好互动格局,有力回答了“枣庄发展、枣院何为”的时代命题。校地“双向奔赴”,枣庄市将支持枣庄学院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应用型大学建设列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投资60亿元为学校建设新校区;出台《关于支持驻枣高校和中职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枣庄学院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形成校地共荣共生良好生态。

作者:枣庄学院党委书记 高峰;枣庄学院校长 李文喜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19日第10版

上一条:扬州大学:交叉融合助“学科雁阵”振翅齐飞

下一条:河北工程大学:产教融合赋能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

关闭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黄河南路399号 邮编:223800

版权所有@欧洲杯线上(买球)官网welcome登录入口-UEFA EURO 2024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