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支持山东把现有半数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山东省应用型高校建设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枣庄学院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十四五”期间实施“五大强校战略”,开启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征程。
实施质量强校战略,在提高育人质量上再突破
构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健全现代产业学院,完善政行企深度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和专业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深化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强化一流应用型专业建设,谋划布局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新农科等学科专业,打造一批标志性的专业建设成果,推进更多工程类、师范类专业通过认证,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规划教材,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优化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学科交叉课、专业前沿课、产业实践课,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参与度、学生获得感、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构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成果孵化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在提升创新活力上再突破
推进一流应用型学科建设,强化建设1至2个优势学科,重点建设3至5个特色学科,实现省级一流学科的突破。基于硕士点建设各项条件与现状,确定好建设规划、建设任务与建设重点,明确3年建设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举措、工作责任,做到定期量化、定期考核、定期汇报;各院部紧紧围绕硕士点建设谋划工作,确保硕士点建设各项指标全面达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条件。提高应用研究水平,集聚校内外各类资源,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力争国家级别科研创新平台的突破。完善项目筛选与培育机制,广泛对接创新资源,形成校所、校企联合研发机制。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和转化率,形成一批高水平标志性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活力,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推进教师评价和学术评价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强对专职科研机构的考核评价,改革教师科研工作量统计制度,建立教师应用型研究的强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发挥好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强化对新进博士的考核和激励,确保新进博士入职3年内科研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引育人才团队上再突破
继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精准引进与培养一批引领学科专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确保博士教师占比达到35%以上。加强产业教授等应用型师资引进,使“双师型”教师占比逐步达到70%。逐年扩大师资规模,使专任教师生师比低于17∶1。探索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的创新团队建设模式,保证要素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人才走,强化团队产出考核,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创新团队。加强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提升,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深入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和行业企业双导师制度。继续实施“青檀学者”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加大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严守教师行为规范,潜心教书育人。
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在优化文化环境上再突破
加强党史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诚信文化和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学生课程体系。强化区域文化研究,发挥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研究平台优势,加大对墨学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中兴文化、地方曲艺文化、鲁班匠心文化等区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力度。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结合学校实际,设立专门文化研究项目,实行“揭榜制”研究机制,发掘区域文化记忆、提炼区域文化精神,形成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文化研究成果,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办好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博士论坛、自然国学论坛、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国际文化节、援疆实习支教等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空间与景观设计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标志性文化载体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实施服务强校战略,在提升服务能力上再突破
聚焦枣庄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3年攻坚突破行动和“6+3现代产业体系”,搭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高水平智库平台、社会培训服务平台、产教融合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平台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实现校政行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共用、项目共建、成果共育。落实国家和地方成果转化各项政策,健全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服务支撑体系,激发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活力,实现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数量与质量的总体飞跃。加大区域产业急需人才培养力度,为地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积极融入鲁南科创联盟,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引领带动作用,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技术服务。大力开展行业、职业培训活动,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决策咨询、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着力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教学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组织科技专家团队,加强农业科技开发,开展科技成果下乡、科学技术咨询、电商培训等工作。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1日第11版;枣庄学院党委书记 曹胜强,校长 李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