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地方高校转型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推进器”。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地方高校提出转型发展和加快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文化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是有效破解人力资源市场“用工荒”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困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追求。
1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的内在逻辑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主要指地方高校从学术型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使高等教育从趋同发展走向分类发展、从同质发展走向特色发展、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建立起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既是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
1.1对接的逻辑起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有效化解人力资源市场上高校毕业生相对过剩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缺乏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之间矛盾的手段,也是打破高等教育低质发展、同质发展格局的根本出路。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加速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实现高等教育体系与现代职业体系的无缝衔接,提升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藉此打破职业教育的“断头桥”,构造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创建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来看,地方高校的存在根基、社会影响、办学资源主要来源于其所在的区域,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主动转型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履行自己的服务使命,获取办学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地方高校转型的宗旨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接错位的形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念支撑、人力支撑、科技支撑,贡献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是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的逻辑起点。
1.2对接的普适价值: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地方高校转型只有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地方高校对接区域发展的核心价值。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既不意味着升格也不意味着降格,而是通过存量开发和增量提质,找到一种适合自身发展、促进自身发展的战略,在培养企业、产业、行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方面或在某个特定领域成为同类高校中的一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是个别学校的个别问题,而是全体地方高校必须面对的普适性问题,是地方高校改革发展整体形态、核心功能和目标定位的转变,标志着高等教育服务职能的新变化。地方高校转型是外力推动与内力作用的结合,既反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又体现高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主动选择。转型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种提升竞争能力的途径和措施。转型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地方高校办出风格与特色、提高社会影响力与认可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加多样、更有前途的发展机会,从而冲破地方高校招生难、培养难、毕业生就业难的重围,开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新局面。
1.3对接的实践支撑:形成互促互进的双赢局面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殊途同归,一脉相承,二者的对接旨在形成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双赢局面,这是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的逻辑支点。从系统的角度考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发展虽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之间是有机联系、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的非线性关系,既相互提供支撑,又日益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的机理。知识经济社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二者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双向的价值选择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越高,客观上越需要地方高校的配合与服务,地方高校由此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区域社会变革的“智囊团”;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发展速度越快,越需要区域经济社会的接纳与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更为合适的土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为存在,互为前提,互为依托,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发展只要实现有效对接,就能形成互促互济的合力。
2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
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地方高校转型能否有效对接区域发展,既需要对接主体的积极认识,也需要科学选择对接内容,才能使两者的对接不会错位、移位。
2.1人才供需对接
人才供需是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道接口。随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进入到生产领域之中,以现代科技为特征的人才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区域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比较严重,生产服务一线缺乏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形势。现代化情境中,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而要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这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接口。地方高校只要找准区域经济发展的接口,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最大程度地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就能把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自我发展。
2.2资源要素对接
资源要素是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的核心。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在转型发展上各有其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存在着资源优势互补的需要。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经济区域化条件下的企业、产业、行业具有吸纳社会资金和资本的能力,拥有生产设施、场所和技术工人等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但区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层次和效益,区域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影响和地位,区域社会文化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档次和品味,都必须依靠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才能实现区域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角度来看,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与智力资源,具有人才培养培训、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的优势,但其转型发展受到资金和资本、实践实训平台、实习基地、双师型师资等资源的限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高校对接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各自掌握的资源优势,通过更为科学的排列进行有机组合,生成新的资源优势,以扬长避短,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3制度文化对接
制度文化是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的关键。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特色,地方高校要有效对接区域发展,就必须依靠制度转型和文化转型,才能办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所谓制度转型,就是体制的互补性允许制度安排的多样性的发展。在任何情况下,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行的和最佳的制度安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途径有多种多样,如果没有制度与文化转型,教育的保守性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就会出现裂缝,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就会降低,就难以达到良好的对接效果。
3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的实现机制
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是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地方高校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发展的无缝对接,良性互动,需要政府、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和衷共济,建立有效对接的机制。
3.1建立主动对接的运行机制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深刻转变的背景下提出的,既对地方高校的体制机制变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地方高校争创同类一流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转型高校需要认清发展形势,积极主动地拥抱变革,才能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有所作为。第一,转变办学理念,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道路。地方高校从学术型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意味着要摒弃学术型高校的发展路子,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建立以专业和能力为核心,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为纽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建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转变发展思路,主动强化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识。地方高校既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地,也是创新、创业、创意型人才培养的阵地,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战略,通过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行业产业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等方式,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协调的教育体系。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以大数据为特征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与服务机制,加快形成以企业行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在与区域市场互动中争取到更多办学资源。
3.2建立多元对接的联动机制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区域社会各方的支持则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不仅需要社会的完整的、全方位的支持,而且需要社会的谐和的、有合力的支持”,才能形成多方联动、互济共生的合力。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需要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联动机制。一是政府加强引导。地方政府要发挥地方高校与区域之间的“桥梁”作用,建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机制。通过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措施,制定适合本地区高校与企业合作、协同创新、科技服务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有机融合,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二是高校充分参与。地方高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实现区域内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三是社会各方支持。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和产业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技术中心、实践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要为地方高校与区域合作育人、合作开发、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创业创造条件,促进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助推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3.3建立有效对接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为地方高校对接区域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没有保障机制创新,就无法改善转型效果。促进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发展有效对接,必须建立三管齐下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有效对接的法制保障。政府要制定实施鼓励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要求政府部门积极与地方高校合作互动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克服随意性、间歇性,具有规范性、可持续性,形成长效对接机制。二是建立有效对接的制度保障。国家要加快推进配套制度改革,通过建立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办学、分类评价体系,研制应用技能型高校的设置基准和评估标准,开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效评估,加强对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与专业教育契合程度、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资源分配挂钩,支持地方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加速从学术型办学向应用型办学的转变。三是建立有效对接的组织保障。分别在政府系统和高校系统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地方高校与区域合作事宜,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对接的通畅顺利。
(来源:《理论月刊》2017年08期;作者: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张继平,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熊德明)